查看原文
其他

纪要 | 专家们都说啥了?——“首都农经理论界纪念农村改革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人民大学举行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主要内容转自人大农发院网站,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由于部分专家的发言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在其他的会议上宣讲过,本文末附了部分专家的更详细的文字内容链接。

————


“首都农经理论界纪念农村改革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人民大学举行

12月1日,“首都农经理论界纪念农村改革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到会并作开幕致辞,中国农经学会会长、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尹成杰,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严瑞珍作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六家在京的农经单位联合主办,中国农经学会青年委员会,北京农经学会协办,旨在梳理和提炼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来自全国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专家、媒体代表,六家主办单位的学者200多人与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主持。

会场全景

朱信凯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辉煌。梳理和提炼4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其意义十分重大,并寄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各位专家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做出更多理论和学术创新,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真知灼见,为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更多“知农、懂农、爱农”的优秀人才。

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农发学院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唯一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科研领域的学院,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人民大学正在讨论的“大类招生”改革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选择与数学、统计学、计算机信息与科学等所在的“理工类”在一起招生,这是一个非常大胆、有魄力的尝试。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将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按照“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承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学科体系。

朱信凯致辞

尹成杰指出,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就是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改革不断地深化和突破,维护和实现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发和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农村生产力。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连续进入新阶段的动力源,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和根本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在改革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实质性和突破性、基础性和长远性、普惠性和反哺性这四个方面。

尹成杰作主旨发言

严瑞珍(90高龄:三农学术编辑注)认为,40年的农村改革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它提高了我们对农业农村本质的认识,大大推动了农经学界对有关农业理论的探索。他进一步指出,农经理论界要对农业的定义进行重新认识,农业既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也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保障,农业产业提供商品性的农产品的特点过去认识得比较清楚,但提供生态产品这种半公共产品的特点过去认识的不够,需要加强研究,农业作为生产公共产品的产业特性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相应的补偿

严瑞珍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党委书记杜志雄主持第一节大会报告,4位学者在这一节进行学术报告。

杜志雄主持第一节大会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作题为“四十年农村改革:回顾与感悟”的报告。他回顾了40年农村改革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土地制度、市场制度、农业税收与补贴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改革举措,指出农村改革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关键是要把文件语言变成政策行动。

柯炳生作专题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资深教授钟甫宁认为,农村改革的标志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但农村的进一步改革不要迷信产权私有化,产权只是解决最后的剩余索取的分配问题,但是有没有剩余,配置以后能不能增加收入是它自身不能解决的。农村改革取得的历史成就从根本上是取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下一步改革中,农民问题将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随着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农村社会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钟甫宁作专题报告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作题为“农村改革40年的五大事件”的报告。他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五大成就,包括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产品供给激励机制问题;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推动了市场化进程;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工业化战略转型;农村税费改革催生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精准扶贫实施为建立橄榄型社会新格局积累了条件。他还指出,重启农村新改革需重塑城乡关系,重点解决人、钱、地的问题,要让农民有更充分的身份自由,有更多和更高发展权,以及更有保障的地权。


马晓河作专题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董事陈剑波作题为“改革的逻辑”的报告。他指出,不同于以往的按照应急式-因应式的改革模式,自上而下主动推动应该是新一轮改革的主流。这就需要解决如何防范改革风险,避免改不动、走过场的动力不足问题,强化改革方案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把控,重视短期政策与长期改革的配套,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应重视牵住牛鼻子,避免平均用力。


陈剑波作专题报告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袁龙江主持第二节大会报告,4位学者在这一时段做了学术报告。


袁龙江主持第二节大会报告

农业农村部原经管司司长张红宇作题为“牢牢把握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主线”的报告。他指出,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我们正在践行和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制度绩效,未来需要在理念、制度、政策三个层面强化顶层设计,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并成为全球范围内土地制度创新的成功范例。


张红宇作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新农村研究院院长黄季焜作题为“四十年的中国农业发展与改革”的报告。他指出过去40年我国农业年均增长率达4.6%,其主要驱动力是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未来农业发展与改革仍然要靠这四大法宝。


黄季焜作专题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题进行发言,他提出应瞄准乡村相对衰弱的内在机理,寻找对冲的力量来振兴乡村。他进一步提出了四种对冲力量,包括用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来对冲恩格尔系数下降和农业比较优势下降;用空间规划和非竞争中立政策对冲自然要素的逐利性;用返乡、回乡、下乡对冲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对冲乡村公共服务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用生态宜居和乡土文化对冲都市生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叶兴庆作专题报告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所长魏后凯作题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城乡差距变迁”的报告。他指出,缩小城乡差距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虽然城乡收入差距自2009年以来呈现缩小的趋势,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近年来收入差距缩小的幅度明显减缓。改革创新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源动力,要以改革激活资源,以改革振兴产业,以改革促进一体化。


魏后凯作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第三节大会报告,3位学者在这一时段做了学术报告。


郑风田主持第三节大会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林万龙作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发展差距比较:基于HDI的分析”的报告。他认为必须全面而客观地看待40年来我国城乡差距的变化趋势。农村改革40年来,农村居民的发展权利取得了显著的改善,城乡发展的差距总体而言在持续缩小,但是城乡差距仍存在显著的差距。收入差距的缩小对缩小城乡差距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成为近10年来的主要负向因素。


林万龙作专题报告

中国农科院办公室副主任王济民作题为“农业发展道路和规模化方式的选择:大力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的报告。他认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很大潜力,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走区域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新时代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依靠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因此,要加快推进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进程,保护好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利益,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并对土地股份合作制采取更大力度的支持。


王济民作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作题为“土地与劳动动态匹配之居住用地管理模式改革”的报告。他认为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是比较好地处理了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一点是要形成土地与劳动的动态匹配机制,农业要形成“地权分散经营适当集中”的经营模式,就必须突破日本式的“二兼滞留”现象,农村土集体所有制的存在,为中国提供了条件。但目前很多人基于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模式及其下的土地不断升值,对农村土地存在很多想象,非常不利于乡村振兴事业,因此,乡村振兴的要务,是改革建设用地的管理模式,他提出在居住用地上应该通过“税去地主法”,严格管制需求、适当放松居住用地供给,降低城市住房成本。


唐忠作专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四个平行分会,59位专家学者在平行分会上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来自全国各地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从各方面总结我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为今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分会场一


分会场二


分会场三


分会场四

论坛闭幕式上,唐忠表示:1998年我们曾在人民大学农经系举行过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主持那次会议时我还是一个年轻的系主任,杜润生、朱厚泽、陈锡文都在那次会议上发言。今天的研讨会比那次会议规模大了很多,多了很多年轻学者,先后有79个专家学者进行了报告发言、圆桌论坛等,大家就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未来发展道路及对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但对四十年来农经学科的发展还没有展开交流,还希望大家去总结与思考。他对联合举办此次会议的兄弟院校、受邀嘉宾、与会代表以及会议志愿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期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持续推进。

——END

本文转自人大农发院网站:

http://www.sard.ruc.edu.cn/latestnews/3302.jhtml


相关阅读;

  1. 日程 | 首都农经理论界纪念农村改革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2. 柯炳生:农村改革40年 回顾与感悟

  3. 马晓河等| 农村改革40年: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事件

  4. 黄季焜: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

  5. 叶兴庆: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 40 年演变与未来走向

  6. 魏后凯、党国英、王建民、王春光:“乡村振兴战略”笔谈

  7. 林万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发展差距比较 基于HDI的分析

  8. 唐忠 | 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应该有一流的农经学科:谈农林经济管理“双一流”建设

  9. 钟甫宁: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视角 

  10. 朱信凯 教授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